塞外钢城传捷报,双拥之花别样红。4月23日,全国双拥模范城(县)命名大会在北京举行。包头市第十次摘得“全国双拥模范城”桂冠。自治区党委常委、包头市委书记丁绣峰,市委常委、包头军分区政委刘仕政在北京参加命名大会。
自1992年包头市首获此殊荣以来,“十连冠”荣耀的背后,是一座工业城市对国防建设的深情守望,是一方百姓对子弟兵的质朴热爱,更是新时代双拥工作从“传统共建”向“深度融合”的生动实践。
无限荣光:
从荣誉到使命的升华
从对人民解放军解放包头战役的踊跃支援,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军工重地的建设;从锻造中国第一辆坦克,到为“长征”火箭贡献“包钢制造”……包头市的红色传承和双拥光荣传统悠久而厚重。
新时代,在习近平总书记“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”的殷殷嘱托中,包头将红色基因转化为使命担当。
2021年,包头市在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,就明确部署了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“十连冠”的目标任务。几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持续高位推动,狠抓落实,奋力实现目标。以“党委议军、政府主抓、部门协作、全社会参与”的立体化格局,推行“党政首责、按级负责、落后问责”责任机制,实现市、旗县区、街道(乡镇)、社区(村)四级纵向联动与跨部门横向协作的精准耦合,凝结起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强大合力。
近年来,包头市投入专项财政资金超常规保障强军事业,不仅完成驻包部队供水供电、营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升级,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海军“包头舰”入列内部建设。一机集团、北重集团等“国之重器”企业,与百余支部队建立联保联供、快速反应机制,与军队院校共建联修联训、人才培养等机制,累计培训6700余名军事人才,攻克技术难题1300余项,用“包头智造”托举强军梦想。
制度创新:
打造双拥工作“包头样板”
部队官兵在军营建功立业,最放心不下的是“后院、后路、后代”的问题。抓住“解兵忧”这一双拥工作的关键,包头出台多项拥军政策,深度融合一整套制度体系,打造了双拥工作“包头样板”。
——随军家属安置“零待业”。近年来,市政府将驻包部队符合条件的200名未就业随军家属全部安置到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。
——子女教育优待“全覆盖”。各级教育部门为293名军人子女100%落实了教育优待政策。2023年在自治区率先出台了《包头市边防民警优待办法(试行)》,将子女教育优待等措施惠及一线边防民警。
——优抚政策兑现“精保障”。坚持军人军属优抚优待政策落实落地,及时足额发放各类优抚资金,先后推出13大类共176项社会层面优待目录清单。
——尊崇礼赞共绘“同心圆”。常态化开展为军烈属挂光荣牌、送“立功受奖通知书”和“立功喜报”等尊崇军人活动。每年清明节、烈士纪念日,社会各界踊跃开展祭英烈活动,累计有20余万人次参加。
包头市高质量的双拥工作,获得了认可,也获得了荣誉。退役军人对政府阳光安置的满意度达到100%。2024年7月,包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被中央退役军人事务领导小组办公室、中共中央组织部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退役军人事务部、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“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”,成为自治区唯一两次获此殊荣的单位。
军民同心:
从“钢铁长城”到“幸福家园”
近年来,包头市与驻包部队携手共筑军民鱼水深情,持续推动国防建设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。市、旗县区两级双拥办建立军地互办实事“双清单”机制,累计破解基础设施、民生保障等领域难题300余项,实现军地资源互补、发展共促。
驻包部队“视驻地如故乡,视人民如父母”,积极支持包头建设。近年来,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帮扶17个乡村,精准培育特色种养殖及文旅产业,组织宣传、医疗、科普服务队深入基层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包头军分区聚力国防教育,年均完成4万余名学生军训任务,投入30万元升级6所“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”教育设施。面对急难险重任务,年均出动民兵800人次,高效完成抢险救灾、边境管控等重大行动。
而这座城市的回馈同样炽热。包头市以“四个一”工程为载体,全域推进双拥共建提质升级,高标准构建“立体化”双拥网络。创新打造双拥示范街道,联动企业、商家推出军人军属、退役军人专属优待服务。建成集国防教育、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双拥主题公园,营造“崇军尚武”浓厚氛围。
十年磨一剑,砺得梅花香。这座承载着“军工重镇”荣光的城市,用坚守与创新书写了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。
“十连冠”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。包头正在以更高标准谋划双拥时代新篇,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、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是否“确认”跳转到登录页?